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永宁县紧扣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求,切实把推进乡村振兴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服务群众中加快乡村“五个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诠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
兴产业,促增收。在各乡镇党委、政府指引下,各村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帮带模式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把农户嫁接在当地优势产业链条上,整体谋划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招商引资引进20家供港蔬菜企业,依托生态优势探索开发“造血式”产业,打造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为主的综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以种植菜心、芥蓝、上海青、春菜等为主,产品销往上海、北京、广东、深圳、香港等地区,形成种销“一条龙”产业链,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在养殖业全力推动“光伏羊”养殖帮带项目的发展,帮扶农户和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发展“光伏羊”养殖产业,打造“板上发电,板下养殖”的光伏养殖园区。目前,养殖园区已建成33栋羊舍,共存栏2000多只基础母羊,预计带动帮带对象每年增收2-3万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兴人才,谋发展。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开展“导师帮带乡村振兴人才凝聚计划”,按照“导师+帮带对象”的结对方式实施开展帮扶项目,让有技术、有资源、有销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作为导师,帮扶有种养殖需求的农户,破解产业与群众利益联结不高的问题,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拓宽群众的收入渠道,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同时全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全面落实自治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三年计划,围绕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和群众意愿,着力实施“春潮行动”“马兰花计划”“两后生”等技能培训,建立“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跟踪服务”的培训体系,按照“企业订单、培训机构接单、劳动者选单、政府买单”的一站式培训机制,培养各类乡村人才,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兴文化,树新风。以“歌声中的党史故事”文艺宣讲、“我们的节日”“书香永宁 法治先行”等主题活动为契机,向群众宣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教育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开展茶礼奉亲、粽香传情、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道德礼仪知识普及教育,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进一步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兴生态,保环境。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分析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形势,紧盯存在的突出问题,安排部署2021-2022年全县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各项工作,结合村庄清洁行动“冬季战役”,组织各乡镇、村(社区)认清形势、聚焦重点、压实责任。对辖区主干道路、中心村内外、村庄巷道、农田沟渠等区域内的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集中处理树叶、杂草等易燃垃圾,坚决打好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加大巡查力度,持续做好禁烧禁燃工作,在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基础上,最大程度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兴组织,创新路。在立足上级政策和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加强分析研判、借助区域优势、着眼长远发展,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带头深入产业项目建设一线、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线指导、协调、解决问题。全面掌握村级组织建设、发展现状、产业基础等基本情况,统一建立管理台账和项目库,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同时健全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稳定拓展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发挥其农村工作经验丰富优势,参与村内重大事项研究决策,指导协助村“两委”落实乡村振兴各项任务,持续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全面落实“三基本”“三个一线”工作法,建立“支部+企业+农户”的联创共赢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支部引领、村企共建、企民共富”的脱贫富民新路子。